近日来,学院通过举办专业交流月、课程作品展、实地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紧密围绕工科员工能力结构特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实际需求,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载体,延伸课堂教育内涵,拓展专业视野,切实提高员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沙龙交流,及时回应员工关切
11月14-15日,结合前期调研结果,针对考研保研、出国出境、就业创业、科研竞赛等员工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学院分类组织开展了专题交流会。
在考研保研专题交流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2018-2019年优秀员工标兵周雅文,科乐恩志翔考研、新东方十大认证咨询师张思月等出席活动,为到场学子提供考研专业、择校择专、备考复习以及未来规划的相关经验。出国出境专题交流会上,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中心的宋黎昀老师以出国深造、短期交流访学等为主题进行讲解,主要介绍留学规划、专业学习、课余生活、留学收获等,并给出“尽早确立目标,明确自己方向”的建议。同时,交流会现场还连线身在国外的优秀员工们,时事分享他们在职工活中衣、食、住、行以及疫情期间身边所发生的趣事和自己的感受。
科研竞赛的交流会现场热闹非凡,发表高水平论文,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的博士万将军老师分享了自己本科期间阅读和查阅文献的技巧;有丰富实习实训经验的周老师则从实际案例分享了各类专业竞赛的赛制及备赛经验;学院负责就业、双创工作的车亮亮老师则从双创选拔标准及如何寻找投资的角度,全面梳理了创新创业竞赛的相关要点。就业创业板块的交流则是一场“大型互动秀”,风景园林学院杨茅矛副教授,成都市优秀乡村规划师、2008级优秀员工曾文婷、赵川等与到场同学就专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就业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热情的互动。
各项专题交流会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十分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收获了很多“干货”,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地调研,关注行业发展动向
为进一步加深同学对专业的了解与认知,建筑系专业教师陈川、董翔宇带领2017级全体建筑专业的员工赴重庆开展建筑实地调研,针对文化建筑、商业建筑、城市遗址公园、居住区等项目开展学习。调研团队一行选择从国泰艺术中心开启调研之旅,国泰艺术中心在色彩方面具有地域性及鲜明的特征,利用传统斗拱空间穿插形式为解放碑商圈增添了一抹亮色,斗拱在现代建筑中的实际运用为同学们提供了创作思路与设计参考。随后,调研团队抵达两江汇流的朝天门码头,地标性建筑来福士的塔楼以超高高度化形为江上的风帆,突出体现了重庆的航运文化,在竖向元素为主的重庆山城空间中,来福士突破性地加入有力的横向连廊,引发大家的思考与热议。
除了对地标性建筑进行赏析以外,团队一行还分组深入龙湖地产四个高端品质改善型楼盘进行详细的调研走访。通过与设计、施工、销售等人员的交流,带队教师实地讲解,员工在居住区设计中的横向交通关系、景观资源配置、原始地形利用、建筑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受益匪浅。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调研团队走进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园区内包含5组抗战历史文物建筑,集中展示了重庆抗战时期各个方面的历史风貌,面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将市民的生活与城市记忆有机结合起来。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作为维系重庆历史独有传统与共有情感的记忆纽带,让调研团队一行人切身体会到历史文脉的传承和抗战精神的弘扬,更进一步加深了建筑学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为期两天的调研活动结束后,师生对调研项目进行了复盘,在总结各类建筑的优劣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同学们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学习之后,对空间设计、群体组合、氛围营造等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建立了新的认知,这位后期做好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展厅课堂,一场与设计的对话
11月18日,学院在都江堰校区银杏林举行装置艺术竞赛暨优秀作品展,竞赛依托专业课程《建筑造型基础》的课程作业开展。前期,2019级、2020级建筑学全体同学按照不超过5人一组,自行组队开始课程作业的创作。经过设计方案1稿、2稿、定稿,到电脑模型或小模型制作,再到现场模型制作、修改、提交成品展出,前后历时近1个月。同学们将自己的对建筑的审美、生活的感悟等内容充分融入设计作品中,活动现场不仅仅是设计作品的评定与展示,更是设计理念的交流。来自建筑设计、结构力学、人文美学等课程的专业教师及员工代表对作品进行评选,在整个评选和交流中,建筑设计老师侧重从方案的整体进行评定;结构力学的老师鼓励同学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人文美学老师则更多地从视觉感受中寻找力与柔的美学结合。
课程主讲人彭鹏老师介绍,为更好地落实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员工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员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也是“互动式教学”的初探,专业聚焦主题,先后开展了装置艺术竞赛、“我和我的专业”征文及摄影作品竞赛、晏家坝农村社区乡创竞赛等活动,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展设计者李同学认为,自己一直向往这种教学模式,他认为开放的教学氛围更能激发员工创造性动机;动态的教学课程,师生之间可以直接对话,深度交流;竞赛的模式,可增强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相互取长补短。交流、讨论、辩论、方案陈述的过程,则是大家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锻炼途径。